一
光伏:市场前景如何?
光伏发电根据安装场景、规模及技术特性,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集中式光伏适合光照资源丰富但远离负荷中心的地区,早期因单位成本较低而快速发展。但受土地资源限制,市场目前正在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如渔光互补、林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受益于政策支持(如整县分布式试点)和成本下降,增速显著。2021 年中国分布式新增装机占比达 53%,首次超过集中式。未来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或成主流。
表: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光伏对比 01 集中式光伏市场前景 2025-2030年,中国集中式光伏市场将在政策强力驱动与技术升级下保持高速增长。核心政策方面,“十四五” 规划明确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光伏基地建设,并支持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大基地项目成为装机核心支撑。市场投资规模方面,预计 2025 年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约 150-160 GW,2030 年累计装机预计突破 1250 GW,年均投资规模(至 2030 年)约 4000 亿-6000 亿元。 02 分布式光伏市场前景 2025-2030 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核心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推行的 “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 试点政策要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及工商业厂房屋顶覆盖光伏设施,并配套电网升级改造。 二 光伏:建筑企业能参与哪些环节?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五个环节。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产。代表企业有通威股份、保利协鑫、新特能源、隆基绿能、中环股份等。中游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变电器环节。代表企业有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亿晶光电、阿特斯等。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包括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代表企业有三峡能源、大唐发电、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图:光伏产业链及代表企业 三 光伏:收益几何?风险几何? 现阶段,建筑企业参与光伏投资环节的收益与风险并存,但行业仍存在结构性机遇。 展望十五五,光伏产业仍为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提供重要机遇 首先,资金与技术整合能力强的央企具备显著优势。央企依托低成本融资能力(如政策性贷款、政府资源)和规模化优势,能够有效对冲光伏项目的高投入风险,并通过 “投建营一体化” 模式提升整体回报率。例如,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央企通过战略转型深度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在政策红利期(如 “整县推进” 试点)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央企在政府合作、项目审批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利于承接大型 BIPV 项目。 表: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光伏对比 四 光伏:建筑企业入场都需要什么? 建筑企业布局光伏业务需系统整合多维度资源。资质方面,施工环节须具备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机电工程相关资质;投资光伏电站需取得国家能源局颁发的《电力业务许可证》。客户资源上,应依托现有建筑项目渠道和政府绿色基建合作网络,拓展工商业屋顶、公共建筑等应用场景,并建立与电网企业的并网消纳协同机制。上下游资源整合是关键,需与头部光伏组件商形成战略合作,确保产品稳定供应,同时联合储能企业解决发电波动性问题。此外,分包方资源需覆盖专业分包团队和智慧运维服务商,通过合资或并购方式快速补足光伏工程实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应避免陷入低端竞争,依托建筑企业融资优势,以 “投资-建设-运营” 闭环模式对冲行业周期性风险。 结 语 在当下阶段,建筑企业需以战略定力穿透周期迷雾。建议企业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绑定央企资源承接大型基地项目,借力低成本融资与规模优势;二是深耕高光照区域存量改造,布局 “ 自发自用 + 储能 ” 的工商业屋顶项目,缩短回报周期;三是联合技术龙头开发新型光伏建材,抢占 BIPV 技术标准制定先机。唯有将产能过剩的 “危” 转化为技术跃迁的 “机”,方能在万亿级清洁能源市场中筑牢竞争护城河。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