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低空经济:市场前景如何?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价值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布局空间。 二 低空经济:建筑企业能参与哪些环节?主要参与者有哪些?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以及低空基础设施,其中原材料包括金属原材料、特种橡胶与高分子材料等,低空基础设施包括地面保障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中游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部件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产业链下游为各种应用场景,包括旅游业、物流业、文旅业与巡检业等。建筑企业主要参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以及部分低空场景的运营环节。 对建筑企业而言,机遇主要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规划设计领域,通过航路划设、空域评估等咨询服务切入市场,深圳已形成市级到区级的全链条规划经验;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通用机场新建及改造、无人机起降点新建以及数字化调度系统搭建;三是产业生态构建,可主导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发,整合飞行营地、制造基地、总部经济区等复合功能,广州、杭州等地产业园已实现土地开发收益与产业培育的良性循环。更具前瞻性的是,头部企业如深城交已探索出 "规划—设计—建设—运营" 的全周期服务模式,其参与的深圳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涵盖全市航路网络和 48 个典型场景,这种经验未来可通过 "飞地经济" 模式向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复制。据测算,单个百万人口城市低空基建投资约 50 - 80 亿元,若考虑全国 297 个地级市的梯度建设,将形成超 1.5 万亿的增量市场,为具备民航资质和智慧城市经验的企业创造结构性机会。 三 低空经济:如何找项目?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以地方为培育主体,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来看,由于基建项目普遍成本较高且需要多部门审批或支持,通常由各市人民政府牵头,交通委、发改委等配合统筹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地方政府通常聘请民航设计规划院,对建设场址、数量评估、建设时序、起降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并授权地方平台公司进行招标。如《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规划布局低空飞行起降设施” 由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民航华东空管局共同配合完成。 表:低空经济平台公司潜在合作方 建筑企业布局低空经济业务时,市场人员可从多维度切入寻找项目机会。首先,应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方案及基础设施建设招标信息,尤其是深圳、合肥、安徽、广东等政策先行区域,这些地区已明确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推出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安徽省提出到 2027 年建设 20 个通用机场和 500 个临时起降点,深圳则通过《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推动起降平台、空管系统等项目建设。此外,可参与低空经济试点城市的配套项目,利用地方补贴政策降低投资成本,例如深圳市盐田区对新建或改造低空设施的企业给予 10% 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可达 200 万元。 四 低空经济:建筑企业入场都需要什么? 建筑企业布局低空经济业务需整合多维度资源:一是资质资源,空中航道规划、通用机场设计需具备民航设计资质,通用机场专业工程项目需具备机场专业工程资质(机场专业工程涵盖机场场道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机场目视助航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等),起降点建设暂无专业资质要求。二是客户资源,需拓展与地方政府、航空运营商的合作,承接空域规划、起降点建设等政府主导项目,同时对接地产开发商,在新建楼宇中预留低空设施。三是上下游资源,需联动飞行器制造商、数据服务商、智慧交通企业,形成 “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 全链条协同。四是分包方资源,需筛选具备民航工程经验的专业分包商,如机场跑道施工、通航服务站建设等领域,并建立长期协作机制。此外,政策敏感度与区域先发优势也至关重要,例如在合肥、深圳等政策试点城市提前布局,可依托地方设计院资源获取项目机会。综上,建筑企业需通过资质升级、技术融合、生态协同,构建 “硬基建 + 软服务” 的综合能力,方能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五 低空经济:他们做对了什么? 目前,建筑央企参与通航领域投资运营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中铁十二局紧跟市场热点,立足企业在机场航道专业的技术储备和比较优势,快速从民用航空市场切入通用航空市场,与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形成 “投资人 + EPC + 运营” 的模式,深度参与入股安徽通航建设发展,共同推进项目建设运营以及全产业链导入。孵化落地的安徽砀山梨园通用机场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县级通用机场。此外,中铁十二局还以战略投资人和股东与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安徽省通航机场和通航产业园的投资建设运营。同时,中铁十二局积极推动安徽通航新模式 “复制” 落地,与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签订《西藏自治区通用机场投建营一体化合作协议》,将承担西藏 58 座通用航空机场开发运营。 结 语 随着空域资源逐步开放与数字基建加速迭代,建筑企业需以空域规划、智能基建、产业协同为突破方向,从传统土木工程向立体空间开发转型,推动建筑业迈向天空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