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策驱动下的基建合作加速 在政策驱动下,中国对外基建合作呈现加速态势,国际合作项目规模与质量显著提升。2023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 9.5%,其中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占比高达 83.3%,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中国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海外营收占全球 TOP 250 国际承包商总额的 27.5%,凸显技术、资金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释放红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中国在东盟基建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28% 跃升至 2023 年的 41%,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通过全产业链输出,不仅实现交通互联,更带动了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的国际化。 二 海外基建版图确立 在全球基建版图中,东南亚、中东与非洲正成为核心增长极,中国工程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全产业链优势,深度融入交通、新能源与智慧城市领域,塑造 “一带一路” 合作新范式。 01 东南亚:数字经济与基建融合驱动增长 东南亚凭借人口红利与制造业转移机遇,基建需求持续释放。中国铁建在印尼卡扬水电站、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标志性项目中标,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中建三局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河内数据中心集群(造价超 15 亿美元)成为东南亚数字基建标杆,华为 “数字能源 + 建造” 组合已拿下 8 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订单。麦肯锡预测,东南亚数字经济带将为中国企业创造千亿美元级市场。 02 中东:能源转型与超级工程重塑经济格局 沙特 “2030愿景” 规划 1.2 万亿美元基建投资,其中新未来城(NEOM)斥资 5000 亿美元打造零碳城市,中国电建、中国铁建等承担桩基、隧道等关键工程。阿联酋《迪拜 2040 规划》加速绿色投资,中国电建在阿布扎比的光伏项目合同达 7.55 亿美元。中东能源转型需求推动光伏、氢能成为新增长极,华为、阳光电源等技术支持企业同步受益。 03 非洲:工业化窗口与属地化合作深化 非洲基建缺口催生巨大市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三期拟引入 200 家制造企业,带动 50 亿美元属地化建造需求。中非合作论坛承诺加强资金支持,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东线铁路修复、埃及可再生能源项目中表现活跃。波士顿咨询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企业将在非洲孵化 “高铁 + 产业新城” 综合体,撬动 3.2 万亿美元经济增量。 04 新兴市场与政策协同拓宽空间 以色列、拉美等新兴市场加速开拓,中国企业在特拉维夫轻轨、海法新港等项目树立标杆。自 2005 年以来,中国在拉美实施的 228 个基建项目累计提供了 72.1 万就业。 三 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 在 “一带一路” 倡议引领下,中国央企通过集群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以中国港湾主导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整合投融资、规划、建设及运维全链条资源,形成覆盖填海造地、市政设施配套和土地开发的集群化优势。一期投资达 14 亿美元,预计带动二级开发超 130 亿美元,并创造逾 40 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中斯共建 “一带一路” 的旗舰工程。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属地化率达 80%,并引入绿色设计和珊瑚保护技术,将 ESG 理念融入海外投资,更凸显中国企业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四 民营企业加速渗透新兴市场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通过 “借船出海” “属地化合作” 等模式加速渗透海外市场,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五 穿越周期的新生存法则 美国主导的 B3W 计划以 “规则竞争” 和价值观划线为核心,试图通过基建标准、融资条款等限制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22 年斯里兰卡债务危机导致 14 个中资项目暂缓的案例,暴露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的紧迫性。 结 语
中国建筑企业正以技术、标准、模式的全面升级,重塑全球基建格局。从 “中国建造” 到 “中国运营”,从单一工程到全产业链输出,这一进程不仅推动合作国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增长的蓝海。未来,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市场环境中平衡风险与机遇,将成为 “中国建筑军团” 攀登全球价值链顶点的关键。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