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广袤版图中,海洋占据了约71%的面积,这片蔚蓝的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宝藏。海洋经济,这一涵盖了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港口服务、海上旅游、海洋高科技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形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我国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我国海洋经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 海洋经济存在的机遇 在海洋渔业方面,我国正积极推进现代化远洋捕捞和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船队不断壮大,捕捞技术日益先进,作业范围逐渐向深海拓展,有效提高了渔业资源的获取能力。同时,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建设和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海水养殖从传统的近海养殖向更广阔、更安全的深远海区域发展,不仅增加了水产品的产量,还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蓝色力量”。 海洋新能源领域同样成绩斐然。海上风电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近海向深远海进军的步伐加快。如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首创“绿电拼车”模式,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发出的绿电汇集起来,通过海底电缆直送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能源供应提供了清洁、稳定的电力支持。此外,海洋能(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开发利用也在稳步推进,为未来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蕴含着丰富的活性物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库。我国科研人员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医药领域新的增长点,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 海洋经济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港口设施、海上航运和海洋渔业等造成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海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海洋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贸易政策与地缘政治风险、融资不足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三 海洋经济的破局之路
海洋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凭借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在海洋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等领域肩负着“国家队”的核心使命,是破解海洋经济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破局方向一:强化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海洋经济的深度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而国企在技术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聚焦关键领域突破。针对深海探测、深远海养殖装备、海上风电核心部件(如大容量风机、海底电缆)、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等“卡脖子”领域,国企应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及上下游企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
二是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依托国企产业链优势,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机制,将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海洋新能源领域,国企可主导海上风电与储能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风电+氢能”“风电+海水制氢”等新模式,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推动港口智能化运营、远洋船舶导航自动化、海水养殖精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破局方向二:引领重大项目落地,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海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为依托,国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主力军”角色。
一是推进深远海资源开发工程。主导深远海养殖工船、海上风电基地、海底管网(如油气输送、数据光缆)等大型项目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可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深远海养殖+加工+物流”一体化基地,推动海水养殖从近海向远海延伸,破解近海生态压力与养殖空间不足的矛盾。
二是打造智慧港口与海洋枢纽。以国企为主体,推进港口自动化改造、集疏运体系升级,构建“港口+物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同时,探索“港口经济圈”模式,联动临港工业区、自贸区,形成海洋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布局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国企可通过投资控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转型。
破局方向三:践行生态保护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的破局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国企应成为“蓝色生态”守护者,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一是牵头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参与滨海湿地修复、入海污染治理、珊瑚礁保护等项目,探索“开发—保护—修复”一体化模式。在围填海区域开展生态修复,结合文旅项目打造“生态+旅游”综合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海洋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环保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海上作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如在海上风电项目中采用低噪音风机、优化施工方案,降低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干扰;在航运领域推广清洁能源船舶,减少碳排放。
三是探索海洋碳汇产业化。利用国企资源整合能力,开展红树林、盐沼湿地等蓝碳资源普查与核算,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为全球海洋碳汇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破局方向四: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融入全球体系,国企应成为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先锋队”。
一是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深海矿产勘探、远洋渔业合作、海上风电联合开发等项目,建立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能力。可与南美国家合作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实现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保障水产品供应链安全。
二是输出中国技术与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港口建设、海水淡化等领域,以国企项目为载体推广中国技术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承建海外港口项目,输出自动化码头技术和运营经验,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三是应对全球性海洋挑战。参与国际海洋科研合作、海洋灾害联防联控(如台风预警、海啸应对)、海洋污染治理等公益项目,履行大国责任,同时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破局方向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国企在海洋经济中的破局,离不开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与优化。
一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洋项目投资与运营,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决策效率和市场化水平。在海上风电、海洋旅游等领域,通过“国企控股+民企参股”模式,整合民企灵活性与国企资源优势。
二是完善激励与容错机制。针对海洋产业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对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国企在探索性项目中大胆尝试,破解“不敢投、不愿闯”的难题。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深海工程、海洋生态、国际海洋法等专业人才;建立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加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国企引领海洋经济迈向“深蓝时代”,国有企业在海洋经济的破局之路上,既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重大项目的建设者,也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国际合作的推动者。通过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与机制改革,国企将进一步释放海洋经济潜力,为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注入核心动能,在蓝色版图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