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强,集而不团”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团的现状,集团各业务模块相互独立、互不包容,从经营理念到经营模式方面都各自为政,通常存在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知识共享平台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整体经营效益不佳。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发挥集团企业在资源方面享有的整体优势,实现战略协同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构建企业集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推动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系统的内部协同体系可以从协同文化、协同制度、协同模式、协同信息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倡导协同文化。倡导集团内部各个部门、所出资企业之间沟通互助、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把集团内各个相关业务联系起来,发挥出整体优势,提升集团各所出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拓展风险和成本。以差异化定位为前提,从战略规划层面高度重视协同,各所出资企业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加快实现差异化发展,夯实协同发展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保障,通过加大内部市场的协同增加相关所出资企业的业务机会,扶持培育其专业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规范协同合作秩序,持续培育形成协同内生动力,营造协同创新和市场化合作的良性协同发展生态环境。
二是推进协同制度建设。由相应归口部门牵头,着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制度体系。在年度业绩考核中,将业务协同列入考核指标,协同工作开展的好坏与相关责任人、各相关部门及所出资企业的业绩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每年选取年度业务协同获得显著成果并具有示范效应的案例,按程序给予奖励表彰,有效引导和激励各部门及所出资企业加强业务协同工作,建立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基于公平交易/市场价格基础建立系统化的分润机制,激励恰当的交叉销售活动;组织轮岗或跨板块交流学习,让业务人员有机会接触不同板块的业务,促进不同业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是探索多元业务协同模式。内部市场开发方面,秉持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共同促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凡是集团内部企业能提供和所需要的产品及服务,各相关企业优先考虑内部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内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或将自身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优先供应内部企业;集团内部业务协作双方应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不得随意抬高、降低价格,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得随意拖延工期、延期付款,保证质量、价格、服务内外一致。产品开发方面,各业务主体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充分分析自身资源禀赋与独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围绕客户的多元需求,积极尝试产品之间的叠加和融合,形成适用不同场景的协同产品。营销方面,由相关归口部门牵头,统筹集团内各项产品与服务,共同搭建合作渠道,批量开发客群。
四是信息保障协同。以协同工作的信息化为抓手,打造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在协同主体之间的高效传递,实现在客户、资源、项目、能力上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