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碳目标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急于跟风,在投机心理的作用下走入误区。有些企业“公关稿先行”,口号喊得响亮但是没有具体执行的方案;有些企业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 NbS)”碳抵消方式,而不从生产流程上找切入口,这种减碳方式不但不好核算,种植林还存在因自然灾害而失去减碳能力的风险,且过度及不适宜的植树方案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种种企业行为怪相,体现出目前企业对两碳目标普遍缺乏科学认知,并且把两碳目标当作政治任务而非视作社会担当的心理。
除了企业的社会担当缺失,最重要的是企业缺乏开展减碳工作的内在驱动力。碳交易的出现,有望改善目前企业消极应付的状态。
早在1997年,日本就首次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2011年起,我国也在7个试点城市开启了碳排放权交易。近二十年来,全球也探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交易机制。
碳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各国政府把在国际会议上获得的碳排放权分给各个排碳企业,配额充足的企业可以将盈余配额出售给有配额亏空的企业,这就是碳交易的雏形。有些传统排碳企业在产业升级后,不但消耗配额很少,还通过用户的绿色行为积攒了大量碳排放积分,比如美国特斯拉,在2020年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更多的企业不再只专注于节省配额,而着眼于创造更多的绿色行为获得排碳积分,这就是碳交易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推动“碳中和”向“负排放”进步的动力。碳排放交易成熟后,引入第三方交易机构、引入资本进入碳交易市场,也将会持续推动市场发展,形成绿色经济。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还处于雏形阶段,主要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在开展工作,将来将会逐步扩大覆盖行业,丰富交易品类和交易方式。相关的排碳企业也应该提早做好准备,着眼于产业升级、创造碳排放积分,转变被动的减碳思想,在国内全面碳交易市场打开后,成为碳交易的获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