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中国快消品市场的“快”早已超越“速度”的范畴。它变成了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Z世代把“情绪价值”变成消费决策的第一按钮,即时零售让“30分钟达”成为基础服务,预制菜、健康食品、国潮零食在细分赛道里疯狂生长,传统渠道的“护城河”正被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的浪潮冲得支离破碎。
3003新葡新消费团队过去三年走访过数十家中国食品品牌,从区域老字号到新消费独角兽,听到最多的声音“卖不动货”、内卷惨烈,但深入交流后才发现在市场压力和业绩增长乏力的背后存在着普遍的共性问题——“组织跑不赢市场”——市场部追着流量跑,产品部追着需求跑,供应链追着订单跑,可跨部门协作像在“跨山海”;一线员工能闻到消费者的“新口味”,却不敢轻易提方案,因为“审批流程比新品上市还长”;管理层盯着报表算增量,却总在问:“为什么年轻人都去新消费品牌了?”
中国消费品发展和竞争的大环境已经从确定性为主的“线性变化”进入以不确定为特征的“指数级震荡”,而大多数快消企业的组织形态还停留在“工业时代”: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墙、以KPI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稳定大于创新”的人才考核。这些曾经支撑企业高速增长的“组织肌肉”,如今却成了阻碍品牌和组织敏捷反应的“组织堵点”——很多品牌从外部看“体魄”足够强健(资金、供应链、渠道),但内在“经络”严重堵塞(组织活力、个体能动性、创新效率)。
快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前端”永远在接触最鲜活的消费需求,需要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随时保持接触和快速的反应,但后端的组织却仍在按“年度计划”“季度考核”运转——业务端提出的即时需求大概率要经过多个部门会签和汇报后才可能获得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但可能已经大打折扣,最终的市场效果不尽如人意,反而业务团队可能面临问责压力和考核说明。
这种“时差”的本质,是组织设计逻辑与市场规律的错位。传统消费时代的组织逻辑是“管控”: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风险,通过分工明确责任边界;但以新零售为发展环境和土壤的新消费时代的市场逻辑是“响应”:需要快速试错、灵活迭代、全员参与。当“管控”遇上“响应”,品牌长期惯性养成的组织惯性就“僵化”成组织行为,制约就成了必然——
员工习惯了“等指令”,而不是“找机会”;
部门习惯了“守边界”,而不是“补缺口”;
管理层习惯了“控风险”,而不是“促创新”
破解组织发展困局的关键,就是重新让组织进入成长状态,需要重构组织建设的“底层代码”:
第一,组织架构要从传统管控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以“用户价值满足为中心”来重新构建。把传统的部门拆成若干“小微团队”,每个团队直接对接一类用户需求,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到渠道推广进行全链条管理和负责。组织每个成员的角色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他们不再为“完成KPI”工作,而是为“解决用户问题”创造价值。“前台+中台+后台”的组织架构这几年在快消品领域持续被关注和实践的根源也就在于组织领导者希望达到和追求的一种组织状态:前台是贴近用户的“特种兵”(比如区域爆款打造小组),中台是支撑前台的“弹药库”(数据、供应链、数字化工具),后台是守住底线的“定盘星”(合规、财务、战略)。
第二,分配机制要从“存量分配”转向“增量分享”,组织要鼓励成员基于创造业绩增量来享受更高的分配。传统的绩效考核像“分固定蛋糕”,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 对组织和个人更有诱惑力的是“做蛋糕”,组织成员发现新需求新机会,并提出的新项目和业绩目标,产品从概念到上市,每个关键节点让发起者和团队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鼓励,即使失败也不用担心组织内耗,成功的团队则能拿到远超常规的回报。
第三,能力要从“专业纵深”转向“复合敏捷”,组织更要协助成员能力发育从职业向经营转型。如今的快消行业的“能力要求”不再是“只懂生产”或“只懂营销”的垂直专业和职业能力,而是“既能看懂消费者数据,又能协调供应链排期,还能设计出有传播力的包装,最终还能会算投入产出”的经营管理要求。这需要企业通过轮岗、项目制、内部创业大赛,让一线员工接触不同业务环节,把“专业执行”转化为“经营管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快消企业的组织变革迫在眉睫?纵观欧美成熟消费品牌的发展历程,那些能在不确定时代持续穿越周期的企业,真正强大的是他们能够推动组织建设成为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核心战略稳固,业务单元持续增长,组织个体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组织机制不断创新释放组织活力。这或许就是组织的终极形态:它不是冰冷的机器,不是束缚个体的牢笼,而应该是成就个体的舞台,是主动创造需求的“引领者”。
中国消费产品正在经历的这场组织变革,没有人是旁观者。无论你是传统品牌的掌舵人,还是新消费品牌的创业者,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的组织,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