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超过250家,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据2019年年报显示,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75项,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等先后实现上市,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场包容性逐步显现。但申报和在审企业中也出现了少数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为加强科创板的硬科技属性,2021年4月16日中国证监会修改公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简称《指引》),上交所同步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1年4月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的具体体现,将有利于保障科创板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进一步强化科创板姓“科”的定位,丰富科创属性的判断维度,为了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新增研发人员占比10%的常规指标,修改后就形成了“4+5”科创属性评价指标。
二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进行行业分类,对不同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6大行业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对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根据企业科创属性从严把关,限制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三是充分发挥交易所科技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委员构成和工作机制,增加科技管理、产业规划、科学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委员数量,完善征求意见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四是突出定性和定量综合研判。严防研发投入“注水”,突击购买专利,夸大科技技术标准、科创技术水准,行业分类不准确等情形,压实保荐机构责任,强化对科创评价标准相关规则执行的监督检查。
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创属性评价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评估并动态调整。这次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实质重于形式,实行分类处理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丰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并强化综合研判。从源头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促进科创板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