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碳中和”无疑已经成为2021年伊始的产业热点话题。电力部门脱碳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风电、光电等再生能源对火电的规模化替代将成为 “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命题之一。而这个“风(电)光(电)时代”的主基调是“降本增效”。
“碳中和”无疑已经成为2021年伊始的产业热点话题。电力部门脱碳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风电、光电等再生能源对火电的规模化替代将成为 “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命题之一。
事实上,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确立了通过从电价中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方式筹集资金,对上网电量给予电价补贴的政策。据统计2012以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超过4500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国以风电和光电为主力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发展。
2020年2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以及相关事项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财4号文及其相关通知)则标志着我国风电、光电行业由政策红利期进入平价上网过渡期。
财4号文及其相关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即补贴资金)的结算规则及其细则。明确了存量项目补贴看中央,新增项目看地方的基本原则,规定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风电和光热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由地方按照实际情况予以支持,同时,国家不再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助目录;明确了中央补贴“以收定支”的基本方针和以“合理小时数”为补贴上限依据的最新方式。
政策看似利好,实则喜忧参半。“合理小时数”政策实施后,首先利于解决历史拖欠问题,保障纳入补贴清单项目收入稳定性,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同时,将根据每年真实发电量来计算补贴,存量项目将呈现“早领完,早退出”的基本特点,进一步规范发电量审核,处罚超装项目;达到“合理小时数”后,超出部分中央则不再补贴,项目与平价项目享受同样的绿证待遇。
虽然政策落地尚需时日,但市场化浪潮不可逆。“合理小时数”满后,能否保持价格优势,真正实现“清洁”“高效”将成为决定风电、光电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仅如此,产业链末端市场变革,还将加速全产业链,包括上游材料、组件、设备制造等环节升级,“降本增效”无疑也将成为这个“风光时代”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