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在多重复利好的推动下,我国矿业行业智能化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一大批绿色化、智能化矿山不断涌现。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驱动产业变革。对矿山行业而言,智能化转型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以深部资源为主,以煤炭为例,在我国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中,埋深10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比为19.97%,埋深1000至2000米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比为21.08%,埋深2000至4000米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比达58.95%。伴随浅层资源的逐渐枯竭,推进深部资源开采成为必由之路。然而,深地开采面临高地应力、高渗透压、高地温、高瓦斯、强突水及开采扰动等极端环境挑战,传统开采技术已无法满足深地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要求,因此,围绕深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地工程技术攻关成为重要科研课题。
当前,我国煤矿数量已降至4000余处,但全国非煤矿山约有30000座,非煤矿山中,尾矿库较为突出,全国约有7800座,其中“头顶库”1112座左右,尽管煤炭短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非煤矿山建设市场同样广阔。智慧矿山建设逐步从煤矿应用到非煤矿山领域,目前,我国有200多座非煤矿山在破碎、运输、给排水、在线监测监控等环节实现了智能化,《2024年Q4 矿业智能化建设洞察报告》中指出:据预测统计,未来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非煤矿山建设庞大市场规模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国矿山技术装备市场规模已超4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其中,智能化装备增速最快。在智能矿山建设主流趋势下,矿山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升级换代成为推动矿山企业技术变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矿山装备市场参与者众多,但竞争格局分散,中煤矿建集团作为老牌矿建施工领军企业,熟知矿山建设各个环节的装备需求与痛点,拥有提供装备试验和应用的多元业务场景,具备进入矿山装备制造市场的显著优势,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将成为集团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延伸布局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有力促进矿业智能化建设。目前,煤矿智能化区域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新疆全区共有75处生产煤矿,其中正常推进智能化建设的生产煤矿有66处;陕西省已有72处煤矿建成智能化矿井;山西省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34座,超过50%的煤炭产能已实现智能化开采;内蒙古煤炭开采机械化率达100%,智能化煤矿数量174处,60%以上在产煤矿已完成智能化建设。与此同时,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市场潜力巨大。智能矿山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多专业领域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理应构建生产、设备、能源、安全、环保、地质资源等信息集成共享的数字化矿山生产管控体系。
作为世界矿业大国,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题中之义,在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矿山修复治理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起至2024年10月,支持地方实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示范工程49个,2016年以来已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480多万亩,并不断夯实法治保障基础、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政策激励措施,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将是未来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市场释放大量空间的重要领域。
从深地资源开发的技术攻坚,到从高端矿山装备的智能化、成套化升级转型,再到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的持续强化与法治政策体系的完善,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多重驱动下,矿业行业正朝着更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是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将在多个领域释放出持续的发展动能。